果园村

关键词:

  果园村镶嵌在黄河故道和王庄二干一分干交接处,距新户镇政府现办公室楼南7公里,东面南面与义和镇接壤,西靠一分干,北距顺河村一公里。该村土地面积13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2015年全村有村民38户、96口人。

  果园村除了传统的繁育苗木、植树种树外,还以种植棉花、小麦、玉米、大豆为主,以养殖鸡鸭为副业。

  好名字背后的故事

  果园村,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一听就让人联想到是一个硕果累累、林荫满地、莺歌燕舞的好去处。好名字就是好名片,果园村这个名字曾惹得多少邻近村庄好生羡慕。不过,这是现在果园村的面貌,以前的果园村既不叫这个名字,也远没有现在这般秀美。

  果园村原名叫沙洼屋子,也有叫沙落屋子的。屋子坐落于黄河故道的河道之内,一面临渠,三面环沙,沙丘遍布,是老辈子的沙土窝。1932年沾化县下洼村人李宝峰,因家乡闹灾,人荒马乱,生活过不下去了,一咬牙辞别家乡带领全家来到了这儿。当时,北去的黄河已经断水,河道里还是一片湿地,虽然此处地质沙化,但林草长势茂盛,于是他就择一高处紧靠故道岸边住了下来。当时这一带荒草连天,四下里远远近近杳无人迹,是一片飞禽走兽的乐园。李宝峰先下手为强,抓住时机占地300亩。后来他的外甥李荣祥在老家混不下去了,听说舅舅在沾化洼生活得还不错,也投奔舅舅来了。李荣祥过日子有心计,比他舅舅强,没有几年他便在此盖屋建房、广占耕地、雇工管理,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地主”。以后陆续有各地的灾民搬迁过来。1932年,盖乐友由垦利县郝家镇大务村迁入;1935年,袁天申由沾化县泊头镇冯王庄迁入;1937年吴姓、张姓、刘姓由沾化县黄升乡迁入;1948年鹿保红由济宁市泗水县迁入。这样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李、袁、盖、鹿、吴、张、杜等姓氏组成的小村庄(建国后,1968年卢云芝由沾化县下洼镇卢家村迁入,1973年刘长安由黄升迁入)。

  建村之初的几年,黄河刚刚改道搬迁,留下的故道河道低洼,地下水位浅,地表植被茂盛,但随着迁移来的人逐渐增多,开荒种地的人就多了起来,植被被破坏,荒地一片片被开垦成了耕地。这下坏事了,生态遭到破坏了,而李宝峰、李荣祥们定居的屋子就在河道之内,处于风口浪尖,一遇干旱年头,或者每年的春夏季节,大风一来,风在河道里肆虐,就形成沙尘暴。风旋沙起,风借沙势,沙助风威,遮天蔽日,混沌一片。这时候,住在这里的人家遭殃了,人和物整个掩埋在沙土里,连屋子里的角角落落,那怕做饭的锅里都蒙了厚厚的沙尘暴土。只因为此,周边的人们不管他们原来叫什么屋子了,直通通叫开了沙洼屋子,也有叫沙落屋子的。事实如此,住在这里的人也便默认了,从此“沙洼”这个名字就叫开了。沙洼屋子成了沙洼人的名片,就这样叫了好多年。

  1959年之前,现在的果园村和一沟之隔的裕茂屋子是一个村,由于王庄二干一分干的开挖,把果园与裕茂一分为二。就是在这一年,果园村单独立了出来。单独立村就像兄弟分家另立一个户头一样,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村里人觉得沙窝屋子这个名字不雅,有碍村里的名声,起码影响到孩子们的招亲订婚,一听就知道是个不怎么样的村子,有谁家的闺女愿意来沙尘暴里整天吃沙土?基于这种原因,恰巧1959年村里正在建设园艺场,遂把名字改成了“果园”。一个沙窝一个果园,前后两个名字反差很大,后者其实是代表了全村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从那时起,果园村一直叫到现在。

   一路艰辛一路歌

  果园村建村较晚,开始是沾化西部逃难灾民,来到此地,开垦周围荒地、捡拾野糊为生。建村初期,这里荒沙遍地、寸草不生,生产靠老天赏赐,村民生活极度艰难。黄河改道后,这里水源枯竭,把黄河故道留给后人,形成了天然的沙质土壤,风一起就会漫天黄沙,风停了路上就会堆着厚厚的黄土,人们出门犯难发愁。建村初期没有统一规划,邻居房屋之间互不对接,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年复一年踩出的人行道纵横交织乱无章法,村内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稀稀落落参差不齐。防风固沙成了吃尽了沙土苦头的果园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他们家家愿种树、年年在种树,种树成为果园村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传家本领。1958年村里探索种植了一小片桑树,开始植桑养蚕,迈出了靠林业发展经济的第一步。

  1959年国家开挖一引黄大渠——一分干,一分干路经果园村。靠上了水源,林木、园艺产业在这个小村慢慢兴起。当时的园艺场开办得红红火火,政府寻找到了这里的优势所在,在此地大面积种植桃、梨、枣、苹果、杂果等果树10多种,也有适宜盐碱地栽植的榆树、槐树、柳树、枣树等多种实验苗木。大面积推广植树造林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起到黄河故道下游防风固沙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让这里的人们吃上自己生产的新鲜水果;三是供应周边地区造林绿化所需苗木。

  建国初期的1961年,当时还是生产大队时期,村里添置了牛拉胶皮大车,是集体唯一的运输工具。村民们除参加集体生产以外,利用业余时间搓茅草绳、纺笤帚,卖给供销社换取零花钱。农业上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地瓜、花生为主,遇到灾害年景,村民只能是挖野菜充饥,或外出流浪乞讨。1978年村民盖新成买了第一部12马力拖拉机,村民们种地开始实现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村民袁子华、袁子和、袁子中、张铁柱、徐明祥等人学习了木工手艺,开始制作小板凳、饭桌、箅梁棍等,手艺成熟了又开始制作大衣柜、双人床、饭桌厨等家具。木工活熟能生巧,后来就连复杂的盖屋装梁檩、打制耠子耧耙样样不在话下。靠精湛的木工手艺,他们的小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1997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村民靠国家救济度过了难关。

  2003年,太平乡在果园村周围发展千亩纸浆林,其中果园村整平土地300亩,开挖沟渠2000米,栽植速生林30000多株。这一举措不仅固住了“沙龙”,而且让沙丘为人们造福。村民靠经济林、苗木、运输、养殖、外出打工发家致富。村民鹿永华建起了以养鸡鸭为主的3个大棚作为养殖小区;村民吴国华建起了5亩的杂果苗木种植基地;鹿永华、盖和平、盖新贞等2012年柳树育苗150亩,年出苗木25万珠。 

  千亩速生林果园变乐园

  2003年开始,太平乡实施了千亩速生林盐碱地造林实验项目,由太平乡政府负责实施,市、区林业局给予指导。项目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涉及太和、果园、顺河3个村,面积2400亩,西依王庄二干一分干引水渠,周围各村有中小型水库3座,灌溉条件良好。项目实施前该区为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其中有一半的土地为盐碱程度很重的光板地

  这一项目的实施,让果园村搭上了改土绿化的快车,该项目经过两年的时间,彻底根治了飞沙的危害,改善了包括果园村在内的周边几个村庄的生态环境,让果园村率先成了全区最美的村庄之一。

  在大力开展改土种树、发展经济的同时,村里还狠抓了关乎千秋万代的教育发展和民居民生。1961年创办果园村小学,1984年学校迁并到和平村,2001年撤并到太平乡中心小学。1991年全村实现了电灯照明。1992年,开始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5年,全村参保人数达到100%,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可享受360元补贴,居住在安居工程房的有1户。2006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协调资金修建了宽3米、长1200米的沿一分干渠通向村里的柏油路,修建了700米长的村内街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柏油路。2014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街道卫生有保洁员负责,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15年8月投资19.9万元建成文化大院,5间平房,占地面积3亩。目前全村有80%以上的户住上砖瓦房,电视机、电冰箱拥有率达98%以上。

  刘国信市长到果园村视察纸浆林项目

  林子里的村庄

  现在看来,果园村人当初之所以为村子起名果园,不止是心里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奋斗的目标。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果园村成了河口区少有的名副其实的“果园”村。

  每当夏季来临、叶子满树的时候,来到村边放眼望去,只见郁郁葱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整个果园村几乎是只见树木不见房屋,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林子里的村庄”。

  据村民实地验证,果园村全村树木品种有100多种。有见土扎根的柳树、濒临绝迹的榆树,也有耐盐碱的刺槐、不生灾的桑树;有高大挺拔的杨树,还有装点美观的石榴,等等。村民鹿虎成家生长着1956年他爹栽植的一棵国槐,树高7米,树干腰围40厘米,树冠轮廓直径5米;村民袁景妖家生长着1960年他爹栽植的一棵铃枣树,树高6米,树干腰围45厘米,树冠轮廓6米。有人许多次出高价买这两棵树,他们都没有答应砍伐。“老祖宗留下来的珍宝,岂能随便糟蹋?”他们说。这两棵树已在人们心目中成为镇村之宝。这两棵陪伴了4代果园村人、现已60岁高龄的树木足以见证果园村世代爱树护树的惜绿情怀。    

  果园村整村土地都在黄河故道内,土质属沙碱性土壤,虽然土壤贫瘠、风大沙起,但是种植作物苗齐胎旺,适宜耕作。果园村人为了制住风沙没有少费脑筋。栽植树木、种植牧草,都因为连年干旱,贫穷落后成效不大。2000年以前该村沙化严重,风刮沙起,村民吃饭不敢敞门,外出沙岭挡路,生产生活受到制约。自20世纪初期栽植千亩纸浆林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沙壤变林场,沙窝变良田。2006年通上“油漆路”后,柏油路绕村户盘旋,各种鸟类鸣曲枝头,“村在林中、屋在树下、人在仙境”成了果园村的真实写照。

  纺笤帚

  笤帚是早年间用来扫地扫炕的,炊帚是用来刷锅刷碗的。纺笤帚一般都用黍子或糜子穗儿,纺炊帚都用高粱穗儿,一般都是穗子带着一段杆儿。从制作工艺上看,纺笤帚纺炊帚只有两道工序:捆紧和削齐。捆紧是质量关键,削齐是整出好用的外形。这便决定了纺笤帚纺炊帚的特定工具:蹬子、麻绳(现在一般用铁丝)和月牙镰。其中蹬子更显独特。蹬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枣木做成的丁字形脚蹬子,牛筋(后来用细钢丝绳)做成的老弦,宽皮带做成的腰围。用老弦把脚蹬子和腰围连起来,就成了脚蹬子。制作人把叼在嘴里的麻绳,往缠着的老弦处一塞,跟着由下往上一转,麻绳就随着捆在了笤帚把儿上。在缠绕之下,打个结,拴个扣儿,一道麻绳就捆好了。就这样,一道道捆下去,并根据形状需要,适时续进高粱或黍子挺儿,最后经过削齐整形,很快就能纺出一把把笤帚或炊帚。

  纺笤帚、炊帚这种工艺至今还在,只不过寻常人家已不再从事这种活计,有的人家偶尔为之,也只是增添一下生活的乐趣。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那些生活开支紧张的年月里,纺笤帚纺炊帚是可以为一个家庭换回很多家用补贴的。

  写对联

  过春节、娶媳妇,人们都习惯贴对联。前些年每到年关、村民办喜事,都是买来红纸、墨汁请村里的“秀才”写对联,“秀才”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编写适合年关喜庆气氛的经典语句。比如年关就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还有“出门见喜、抬头发财、出入平安”等喜庆话。娶媳妇就写“鸳鸯比翼庆新喜,并蒂莲花开富贵”以及“婚姻自由、万事如意、珠联璧合”等吉祥语。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市场上兴起了印刷对联,虽然语句单调、印刷呆板,但是村民们也图省事、图方便时兴起到集市上买对联。信用社、储蓄所、银行、保险业也随时向业户发放广告性质的对联。至此,村里会写毛笔字的“秀才”没有了用武之地,手写对联也越来越少了。 

  人物名录

  盖振华   1956年出生,沾化区富国镇副镇长(退休)。

  盖振国   1960年出生,沾化区水利局工作。

  卢洪海   1962年出生,东营区审计局局长。

  刘丽华(女)  1963年出生,区计生局工作。

  吴新霞(女)  1964年出生,区委党校副校长。

  吴新文   1966年出生,区油工委副主任。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盖长俊、袁子和、盖会祥、袁子和、鹿加臣、张希成、王永芹、刘福田。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生产大队长盖长俊;革委会主任丁树功、袁子和;生产大队长袁子和;管委会主任袁正阁;村委会主任盖会祥、袁子和、徐明祥、鹿加臣、吴国良、盖新贞、鹿永华、盖新贞。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