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村

关键词:

  东风村位于河口区新户镇东4公里,东接公司村,西靠北李村,南近九顷村,北邻新立村。全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拥有土地2831亩,全村总户数248户,总人口为613人。

  东风村是个移民村庄。45年前(1970年)的统计表明这个村的人员分别来自全国42县。主要有李、王、张、常、房、袁、杨、戴、赵、徐、陈、付、孙、马、关、文、栗、陶、黄、刘、周、陈、彭、宋等姓氏。其中,李姓分别由沾化县、东平、梁山、郓城、河南范县、馆陶等地迁入;王姓分别由沾化、郓城、鄄城、范县、莘县、梁山、河北衡水等地迁入;戴、杨、张姓主要由郓城、梁山等地迁入;房姓、孙姓由沾化迁入;常姓由河南范县等地迁入;赵姓由莘县迁入;彭姓由鄄城迁入。

  东风村地处黄河故道,属黄河冲积平原的近海村落。黄河入海既没有给这里留下水草丰美的湿地,也没有留下可以通河入海的河道,而只是留下了难以开拓的盐碱荒滩。村边原来有高高隆起的土岗,也有深深下凹的洼地,这都是黄河入海的残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人们说这个村土地“高的像山,洼的像湾”,冬春季节,“无风三尺土,张口一嘴泥”,通常年份“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文化革命期间广泛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东风村干部群众改天换地的斗志被激发出来,在党支部书记文如山带领下,远学昔阳大寨,近学李雅庄(现滨州市沾化区李雅庄村,当年是山东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先治坡,后治窝,自1967年起,连续数年大搞农田水利工程,整平土地,开沟修渠,兴建台田条田,配套蓄淡压碱,经过干部群众不懈奋斗,东风大队生产条件逐步好转,1969年,东风大队被评为沾化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获得了无偿投资形式购买“东方红”--28轮式拖拉机的上级奖励。获得此项奖励引起了不小轰动:拖拉机开进村时,全大队社员群众涌出家门争相围观,不时爆发出一阵阵赞扬声,快乐和得意溢于言表。一些人还为这玩意儿叫汽车还是叫拖拉机而发生了争论。很多单位不胜艳羡,经常有人来东风大队参观学习。时任东风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的文如山,曾以其正直无私、讲原则、有魄力、有作为而在当时的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东风大队被树立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典型后,文书记更加受到全体干部群众的拥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东风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户,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农民的自主经营地位。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村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1986年以后,全村从事水产运销的个体户增多,海产养殖户不断出现,人们以养殖虾和蟹为主,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家庭畜禽规模化养殖逐步兴起,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也越来越多。大家八仙过海各展其长,发家致富,发展经济,财富快速积累,收入明显增加,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

  村名来历

  传说110多年前的某一天,南方客商(俗称南蛮子)李峰学等人海上行船,遭遇大风迷失方向。昏暗恐怖的夜幕中,他们的船随风逐浪,上下颠簸,频临倾覆,十分危急。忽然船上的人看到前方远处隐隐约约有灯光闪现,于是便让船跟随移动的灯光向前行驶。天亮后靠了岸,他们发现这个闪动灯光的地方,原来是一个临河的沙丘高地,高地上厚厚堆积着贝壳、牡蛎壳等形成的细沙,这时人们又看到有匹马从眼前飞奔而去,马蹄在细沙上踏出深深的蹄窝,蹄窝里不久渗满了清水,清水清澈甘甜。船平稳靠岸,岸上又有淡水,一船人逢凶化吉,他们认为这是龙王爷于冥冥之中的佑护。于是他们决定在此建庙供奉龙王爷。不久他们用一艘大船运来了用于供奉的龙王及诸神的塑像和修建庙宇的所需的木料、砖瓦、石灰(建庙剩余的青砖、石灰灰膏曾在1978年被村民发现并挖出利用),在离海最近的地方建起了庙宇。龙王庙建于较高沙地,故称坨庙。坨庙正殿中央供奉有龙王爷塑像,东厢房供奉雷公、雷母,西厢房供奉周仓、关公。后面栽有两棵柳树,庙前西南侧栽有四棵,全都长势茂盛,树冠高大,海上行船,很远就能望及,陆上从义和北望,有时也能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树桩还在)。坨庙建成后,一度香火旺盛,庙产曾被一位名叫秦坦青的人看管。1918年王德胜等人来此打鱼种地,因庙设村,称为坨子。1920年,河南范县农民常氏逃荒路经沾化县打磨李村,受人指点来到坨子以西租地谋生,遂称灾民屋子。灾民屋子随着流入户数的增多,规模快速膨胀,建立村公所之前,已形成了一闾、二闾、三闾(即后来人民公社时期的一、二、三生产队)的格局。1935年,郓城县康子亮等6户灾民逃荒至坨子东北定居,遂称康围子。之后的坨子、康围子、灾民屋子三个自然村,形成了一个行政村,称为灾民村。灾民村于1941年8月成立村公所,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合作社,村民将土改后拥有的土地、牲畜及生产工具“入社”,作价入股,村民便成了合作社社员。之后又加入了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原灾民村改为灾民生产大队。同年,因东平湖建设,任吉来、李景泰等库区移民因被安置,在坨子村西南建一自然村,称为“移民村”。至此,灾民大队由原来的三个自然村增至四个。生产大队最初有9个生产小队,后来合并为5各生产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7年,红卫兵砸烂“封资修”,连大队名子一同更改。邻村九顷大队更名为“红卫大队”,邻村北李大队更名“东升大队”,该村由灾民大队更名为“东风大队”,取寓意为“东风压倒西风”而用。由于该村名有革命、强劲韵味并且比原名顺耳,所以一直被沿用。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后,东风生产大队改名为东风村。

  经济发展

  建村初期,东风村生产条件极差,农作物种植单一,缺少先进的生产工具。生活用水挖土井取水。住地屋子或篱笆草房,草房门是由草帘子充当,房子檩条也是由草把子做成。温饱无保障,吃糠咽菜是常事。吃饭问题一直是困扰全村人天大的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文化大革命中掀起的学大寨运动中,东风人在大队党支部一元化领导下,抓革命,促生产,积极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支部书记文如山,自1966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以来,清正廉洁,一心为公,带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吃苦耐劳,为改善生产条件,苦战数年,大搞田间工程,整平土地建造台田,开挖沟渠蓄淡压减,开挖了坨子水库,二队水库,实现了吃水由挖土井向水库供水的转变;为防风固沙,给1300亩大田栽植了上乔下灌的防风林带;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大队各生产单位在化肥使用、良种推广、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大面积种植等方面工作实,措施硬,成效显著;为增加经济收入,实行“种养加相结合”,农林牧副齐发展,当时全大队种植桑园150亩,种植果园45亩,种植药材20余亩,田边路旁槐树、紫穗槐成方连片,道路两旁林荫蔽日;林木间伐、植桑养蚕成了大、小队经济收入中的重要部分,大队林场面积达到600亩。村里柳编、草编也有发展。1968年成立的东风大队试验场,建有饲养场养猪、养马、养羊,先后又上办了砖窑瓦窑、豆油坊、面粉加工组、缝纫组、木材加工组、百货代销点等项目,既方便了本村群众,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尤其东风窑厂生产的砖瓦曾销售到沾化、无棣、阳信等地,也为河口油田开发初期的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建材。

  为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东风大队注重开荒种地:20世纪60年代初,郭局村北、东六合村北开荒耕种大片土地,1970年春与新户西村协商,在马新河以西、新户以北机耕开荒1000亩,并配套了田间工程。广种薄收,挖潜增收,种种努力使得东风大队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自六八年以来连续数年较快增长,每年的公粮、农税的上缴一直是领先超额。粮食产量、对国家贡献、大小队公共积累和社员人均分红均列全公社前茅。科学种田,多种经营、植树造林、移风易俗,思想政治工作均处于全公社乃至全县的领先位置。1970年赵旭海等人在本大队土法上马,生产制作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赤霉素),也被应用于田间生产。猪、马、牛等畜牧良种推广,让本大队和邻村畜牧生产广泛受益。因此,东风大队先后多次被评为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惠民地区、沾化县的学大寨先进单位。1980年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来东风大队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抓革命促生产领导有方,真抓实干,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如山先后担任过中共沾化县委委员、沾化县人大代表、中共新户公社党委委员等职务,并先后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个体制冲击了原来大小队的经营管理模式,农业生产工具分配到户,村办企业解体,原来的统一生产统一经营模式随之消失。为了生存发展,一些人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开拓。1983年东营市成立,1984年河口武装部成立。1986年时任河口区人民武装部长的戴永昌(东风村人)响应国家和军队号召发展“以劳养武”,区人民武装部成立了民兵土石方队,聘请东风村赵旭海担任民兵土石方队经理。区人民武装部围绕油田建设,发动民兵承接油田劳务工程,东风民兵带头响应,进油田,闯城市为后来东风人的持续发展准备了资金资本和人才队伍。在外人员李清瑞,本村村民张文才、常守臣、代永平等人,围绕浅海资源搞起了滩涂养殖、浅海护养、海上运输和海水制盐、太阳能发电、海产品加工运销等项目或企业,且规模宏大发展向好。常守臣创办的通和水产有限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拥有5.8万亩的浅海海域使用权和存储能力300吨的高标准文蛤暂养吐沙场。经过十多年的耕海牧渔,走科学创新之路,企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并且带动了2000余人的就业。通过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希望工程助学等多次的捐款,常守臣以捐助额超20万元的规模,实践着其“实业报国回馈社会”的志向。至2015年,该公司浅海贝类增养殖走捕捞与养护相结合的路子,先后投放各种贝类苗种1200余吨,所产“金河口”文蛤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依托浅海贝类养护基地,建设了贝类水产加工厂和300吨的恒温冷库,养殖基地被确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公司先后荣获“山东省管理优秀企业”“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

  东风村成功人士的共同发展轨迹是:修身、齐家、富邻、助村。戴永昌早在服现役任武装部长时通过引荐赵旭海搞‘以劳养武’项目,掀起了东风村民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的高潮。同时区人民武装部为扶持东风村发展,还投资五万元,由赵旭海操作为东风村修建衬砌了三队水库一座。戴永昌内退后退而不休,创办了山东绿源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和东营广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影响带动了东风村及周边村庄村民走出盐碱窝,通过经商办企业,走致富之路。东风人崔殿文创办的山东天信集团集纺织、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光伏新能源、金融于一体,产业多元规模宏大,经营战略高端大气。他创业在外,心系东风,2000年出资10余万为全体村民安装闭路电视,继而又将天信集团旗下的奥纳纺织落户于河口经济开发区,展现出东风村在外人员回馈社会泽披桑梓的情怀。他率领的团队,注重企业改革和跨越式发展,注重创新和持续发展,注重提质增效,天信集团先后获“中国五百强企业”“中国加工制造业五百强企业”“全国棉纺行业最具竞争力二十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百强企业”“中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企业”“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山东省外经贸先进企业”。李清瑞从东风走到青岛盐校,在外数十年打拼,他创办的东营青瑞水产已经拥有了较好的业绩和雄厚的实力,他与人合资的汇泰集团植根新户,为家乡资源开发和产业调整以及乡邻发家致富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做着贡献。赵旭海、彭宝成领办的河口区鑫河水利工程公司,30年来扎实运营,业绩辉煌,还不断帮助多个村乡邻进城务工经商。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以来,告别家乡进城创业的东风人,常住东营的有80多,常住河口的有120多。大量精干劳力转移,理论上提高了东风村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人均收入数值,但也确实影响了村庄的美化,院落多因长期闲置略显破败,街道因人员稀少略显空旷。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萌芽,截至目前,在家的村民中已出现了服装、保健品、副食、餐饮、海产购销、车辆运输等多个个体工商户,从事第三产业的已达30余人。

  村风民俗

  由于村民迁自多地,风俗习惯多元多彩。村风民俗有共性,又有个性,交互汇聚,互相包容,兼容共兴。大家互相尊重、和睦共处,习俗不断向好。春节都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文革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村里有的人家要举行送火神活动:人们将草或庄稼秸秆捆成草把点燃,远送到村外,有时送出十数里外,寓意远离火灾,消灾祈福。还有的人家要“跳七姑娘”,这是女性过节的活动:人们用谷桔扎成草人,然后给她穿上女式的花衣服,由两人搀着令其在倒扣的笸箩上跳舞,活动主持者念念有词,神情庄重。这一天,还有的人家要“跑北冥”:青壮年男人都要跑到村北打谷场里,围着点燃的火堆又跑又跳,前烤后燎,以此驱除晦气,迎承好运。谚语说:正月初七跑北冥,跑了北冥不腰疼。农历正月十五每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张灯结彩,男孩打灯笼,女孩踢毽子、跳绳。这天晚上“看百家灯”最为热闹:多数人家门前临街摆一桌,桌上摆满用黏面做成的形态各异的灯盏,在灯盏里注满食用油后放上一到三根用棉线做的灯芯,待夜幕降临,各家灯盏同时点燃,街道上灯火辉煌,各家的灯盏组成了灯火长廊。男女老幼都来观灯,大家成群结队围着灯盏逐一品赏,一些赞扬的话、祝福的话不绝于耳。观灯结束,各家主妇都将做灯盏的黏面蒸成年糕。“正月十五看灯盏,看了灯盏不害眼”,说明了看百家灯的重要。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男性)“剃龙头”,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炒黄豆。有的人家要“围大仓”:清晨,家庭主妇从灶间取草木灰到庭院,边走边撒草木灰在地上画圆圈,大圈套小圈,不“围”双“围”单(围即画),“围”出多座粮仓图案,然后虔诚地取家中粮食放在仓的中间,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清明节、寒食节,东风村曾有的习俗是:有的人家添坟扫墓、植树插柳;有的野外春游:男女老幼荡秋千、踢毽子、跳绳、放风筝、吹柳哨,总是玩得不亦乐乎。端午节到来,人们大都门前插艾蒿以避邪驱瘟;手腕、脚腕拴戴五彩线以驱蚊防虫,个别人家吃粽子。农历七月初七,是祈雨的日子,人们齐聚村边空地,选一人头顶笸箩装王八,再扎一草人着女人衣裳当“七姑娘”,有人架着“七姑娘”笸箩上跳舞,还有人拿扫帚、木锨做打扫的动作,其余人则敲盆打碗,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声:“扫的扫,拥的拥,不出三天下满坑”。至于中秋节的过法,通常是家人团聚叙亲情,赏月吃饼庆丰收。东风村的老年人身后事讲求叶落归根,所以村里坟墓很少。逢年过节,好多人家总是在村头十字路口焚香化纸,遥祭祈祷,寄托思乡之情。一旦条件允许,这些人会不顾舟车劳顿,回老家省亲扫墓。

  东风人崇尚忠孝仁义:绝大多数村民都为生存而相聚定居此地,大家不分地域,不讲家族,不论穷富,利益面前讲共享,困难面前讲担当,互帮互助。漫长岁月里,人们注重贫弱不欺,富强不媚,扶危济贫,呵护弱小。由于最初落脚这里的人,大都靠租种地主的地或自己开荒种地过日子,所以言而无信,油嘴滑舌,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行为会为左邻右舍所不齿。文化革命前,每逢农闲,这里的人们都喜欢听义和博兴村民间艺人李文左、瞎不耳说书,其中《七侠五义》《响马传》中的片段,最受欢迎。艺人对主人公忠孝仁义行为的褒扬,程度不同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人们之所以都冲着沾化洼新淤地上的这个村而来并且能够植根常住,就是因为忠孝大义仁爱友善像轻风薄雾一样,持久地弥漫在村庄的上空。

  东风人追求卓越,勇于争先: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前,历年的县乡(社)冬春农水会战,无论是河道开挖清淤,还是水库工程或挖沟修渠,只要领到任务,东风人就不服输,不退却,必定高质量快速度的完成,并且拿到名次。完成公粮农税如此,开展生产竞赛如此,植树造林也是如此。对待正当公务,东风人都以直的智慧,不折不扣地落实。注重行动,拙于言辞。这似乎已成为传统。不论在外从政从军,还是务工经商领办企业,在外的东风人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打上了传统村风民习的烙印。

  东风人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建国前,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当时的东风村先后有21人参军入伍上前线,建国后,全村先后又有30多人参军。在军营,他们吃苦耐劳刻苦练兵,争先创优,积极进步,为家庭为家乡争光;转退之后,他们各行各业表现优秀,贡献卓越。例如代永昌、王长贵、王财贵、王寿恩、宋文祥、任东海、王进喜、王进顺、王进春、刘玉才、杨厚礼、杨厚起、 王海伦、李寿云等就是如此。

  东风人团结心齐:建国前,大多数人通过互相帮衬落脚谋生来此开荒种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建国后,在时任党支部书记常文柱、大队长戴清仁带领下,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困难时期,东风人同舟共济,共度时艰:口粮按规定足量到人,救济粮款公平合理使用,荒滩里挖取野菜草根,食堂里增加秕糠草种,虽然难吃,但毕竟可以果腹,才没人死于饥饿;学大寨时期,在时任党支部书记文如山带领下,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取得了辉煌业绩;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引导务工进城,大家纷纷响应,村民成批量地进河口、闯东营,示范带动下村里涌现出了不少的企业家、创业人。尽管不少人移居城里,但每逢村里遇有重大问题或是乡邻有重大事情,大家都能闻讯速回,介入帮忙。大家都在乎家乡发展和邻里友情,注重休戚与共。

  难忘的记忆

  东风村坨子的井

  原先坨子村的水井较大的有三个,村东、村西和村北,均为人工开挖,从沙中淋水,水质清冽甘甜,村东、村北的井水水质较好,村西的煮粥不易烂豆。由于周围的郭局、新立、北李、九顷等村庄人们时常取水,所以几个村庄的庄稼人还有郭局边防哨所运水的军人井边排队等水竟成了那些年坨子水井边的一道风景。这些井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废弃。

  东风大队砖瓦窑

  制砖烧窑一直是东风的传统工业项目。1970年前后,生产队有四个窑烧砖,大队试验场有一个窑烧瓦,窑业规模较大。在当时,大小队技术人员不必外请,技术要领大多社员都会;作燃料的野草丰富,就地可取;产品以青砖为多。1970年春大队试验场购入了压瓦机,组建了瓦厂。负责建厂总协调的是年近60岁的代清仁老先生,本村技工有刘庆停、张尊松、彭自高、王广雪等。灵活使用压瓦机、瓦板、模具等设备,没有难倒东风人,但瓦坯的合格率低,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代清仁到阳信县水落坡聘请了技术人员亓炳文来驻场指导,直至正式投产。投产后的最初几年,机制土瓦的价格、销量都很好,瓦厂效益可观,但后来随着缸瓦的流行,东风瓦厂效益逐步滑坡。到1980年,所有砖瓦窑全部关停。

  东风村苹果园

  东风大队试验场1972年栽植了苹果树,1976年果树进入初果期,1977年秋,文如山书记决定把果园所产苹果按人口分配给各家各户。东风人破天荒第一次吃到了自己生产的苹果。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初,果园承包给了一村民。一年下来,园地荒芜树遭病虫,亏损很多终止合同。果园的经营管理成了摆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面前的难题:将果树刨掉,涉及法律行不通;承包给本村村民,一时找不到应承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关键时期,新任村支部书记任吉来,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凭着从20多年连续担任大小队干部的资历和经验,凭着一贯秉持的忠厚仗义、正直无私的作风,他毅然带领村两委成员积极推进着本村的改革。针对苹果园面临的情况,他们挨门挨户做工作,动员群众承包果园。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人口多且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村民房安家在1983年3月与村委签订了果园承包合同。当时商品生产意识缺乏,此举引发了纷纷议论,人们主要是对承包果园前景感到忧虑:“庄稼都种不好,还能种好果树?”,“这些果树就是“结”钱我也不会承包!”合同签订后,房安家带领全家人冒着料峭的寒风运粪肥,喷农药,扎篱笆,修剪枝,辛勤劳作,苦心经营。一年下来,树上没了病虫,树下有了收入,家庭收入达到六千元,当年脱贫。其后的数年,栽培管护更加精细到位了,果园收入也逐年增加了。赖于干部群众支持保护,果园承包期间从未发生过偷盗哄抢现象。承包者饮水思源,除足额缴纳承包费外,每年都向本村小学捐款两千元以上。1985年东营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房安家被东营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农村经济带头人”荣誉称号。直到1994年,由于种种原因,承包合同终止,果园经营管理易人。随着树龄增加,树体、品种老化,加之园地碱化,东风苹果园已被复垦为一般农田。

  东风大队民兵连

  1946年,东风成立了民兵自卫队,常文海担任自卫队队长。解放后,实行普通民兵制,以村为单位,设民兵队,其中年龄在18—25周岁,政治纯洁、身体强壮的,经党支部批准,编为基干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实行全民皆兵,设营、连、排、班,人民公社设营,生产大队设民兵连,生产队设排,排下设班,男16-30岁、女16-22岁组成基干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当时东风大队设立5个民兵排,60余人。1969年杨良存任民兵连长。大队民兵连配备有“三八”式马枪、“三八大盖”24支。后更换为苏式步枪,1972年更换为“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2支,班用轻机枪1挺,五四式冲锋枪2支。当时枪械均在民兵个人家中,日常保管维护都是由持枪手义务负责。民兵白天参加生产劳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夜里负责巡逻放哨,执行治安任务,全村数年无偷盗、破坏案件发生。女民兵国爱英曾在1964年全省民兵比武中获“二级射手”光荣称号,并受到罗瑞卿大将的表彰。1981年,按照中共中央(1981)11号文件精神,民兵组织作较大调整改革,缩短民兵年龄距离,减少民兵人数,简化民兵组织层次,缩小组建范围,只建基干和普通民兵。民兵年龄为18-35周岁,28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随着军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民兵训练活动逐步减少。但村里民兵组织至今仍然健全。

  东风大队试验场

  东风大队试验场建于1968年,由当时的东风大队党支部、革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主要为学习大寨科学种田、多种经营搞试点,做样板。土地从5个生产队平调,人员从各生产小队选抽,被选人员或具有一技之长,或精干好学。例如:种地能手刘德顶、建筑能手刘庆亭,木工巧匠陶兴义、养马能手王胜堂、养猪能手吴则荣,烧窑高手彭自高、张尊岭、机械维修巧手张兴合、王财贵、杨厚义、陈延亮、宗广学等。大队试验场起步后运行10多年,确乎在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畜牧良种推广、林果种植试验、药材引种、植桑养蚕、林粮间作、防风固沙、多种经营实体运新实验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东风试验场也于1982年解体。

  东风村旁的“红专大学”  

  该校全称是山东省惠民地区郭局红专药材学校,人称“红专大学”,1958年10月由省政府投资建设。学校规模为两个班,学制为三年,属于中等专业学校,面向惠民地区所辖区域的完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招生。学校最初选址在海丰村附近(现新立村西北),后来正式选址在(东风)坨子村东南。新生入学之日即为建校开工之时。面对一片荒野,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昼夜苦干,车推肩抬整平场地、开挖水库,搭建半地上半地下的草房做宿舍,睡草铺,喝咸水,建校工地就是课堂。他们以大跃进的精神和速度边建设边开课,劳动学习两不误,奋战八个月,校园建设基本竣工。首届入学学员106人,其中女生36人。全校教工20余人。课程设置有政治、语文、数学、汉语拼音、生物、化学、中草药栽培、中草药配制等。由于当时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凡初中毕业招入的学员,以复习速度完成课本学习,其余时间进入实习阶段,入学二年即毕业分赴工作岗位。学员在校期间户口转非吃商品粮,每人每月发13元的生活、学杂费用。宿舍没有床,一律睡不烧火的土炕;教室没有桌,一律摆起木板当课桌;学校照明没有电,一律使用煤油灯;食堂烧饭的柴草,全都靠师生荒地里拾取;做饭用的米面有时也要师生们自己推磨或拉碾加工而成。全校拥有四辆骡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运送粮食药材和接送师生。艰苦的环境下,学员惜时如金,及时完成学业。他们毕业后大都进入了山东北部各县区的药材公司或县社的医院,例如第一届学员分配的去向是淄博、桓台、博兴、高青、惠民、滨州、无棣、阳信、广饶、垦利、利津、沾化等。该校首任校长王树德,次任校长姚连科,三任校长侯文轩。时任炊事员是灾民大队的杨士荣等人。该校还建有一处药材配制厂,招用30多名员工,租用老鸦、九顷、八顷、灾民、新立等大队的部分土地种植各类药材130多种,其中以地黄、瓜蒌、小茴香、黑白丑等为多。药材配制厂及其药材种植园就是学校的实践、试验基地,大片药材的春种、夏管、秋收及初级加工制作都由师生员工共同完成。学员多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到药材种植园进行拔草、薅苗、锄地一类的劳动。该校先后共招生三届:曾任河口区人民医院院长的万学芬,曾在沾化县药材公司工作的张宪征属第一届学员。万学芬担任过学生干部,她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届生源来自广饶、垦利;三届为惠民地区北镇防疫站专门招生。该校1963年底停办。存续期间,发展新党员两名。学员中唯有第一届正式毕业分配,其余皆因处于三年生活困难时期,学校中途解散,学生只好挥泪返乡。

  东风中学班及东风中学  1969年1月,响应当时“王、侯二人向毛主席提出的‘中学下放到农村来办’的建议”,新户中学班解散。在读的东风、北李、新立、郭局、公司、东六合的学生,转到东风组建了东风中学班,张伟祥、王会德、常凤英等人执教,一年后又并入了新户中学。1976年8月,东风中学再次建校,以东风大队砖瓦厂、养猪场公房为校舍,当时该校有两个教学班,在校生90人左右,教工7人。陈景先任校长。1978年东风大队增资建校舍6间。1981年10月,东风中学迁址到原新户公社菜牛场。1982年8月,该校撤消,师生教工整建制并入新户中学。

  东风小学  1950年秋季,灾民村公所为了预防洪水和破除迷信,先将坨庙里的所有塑像移至村外筑堤,然后将坨庙东厢房改作教室,成立了灾民小学。当时的学校负责人是贫协代表李梦卜,教师是从鲁西南逃荒而来的清末秀才卞天佑。1951年初春,灾民村公所拆坨庙建学校,人们将砌庙墙的砖用来铺砌学校的墙基础,将梁、檩、门、窗全都改为学校之用,就连坨庙里的大钟也改挂到了新建的校园里。新建的学校座落在灾民屋子东侧,大致处在灾民行政村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校舍3间,设小学班四个,复式教学。1951年至1958年,小学校长刘德顶,副校长赵士兴,公办教师首任是闫广忠,次任是李九卿;牟华芳自1958年在此先后任教二十多年,他含辛茹苦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影响了两代甚至三代的东风人。东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牟华芳的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受到过他的教导。由于他的努力,东风村文革前和恢复高考后考出的大中专学生要远远多于周边村。目前无论在外还是在本村的那些创业有成或是事业发展顺畅的东风人大多都是他的学生。2002年东风小学撤并,本村学生转至新户乡中心小学就读。

  东风大队卫生室

  东风大队卫生室成立于文革期间。由于合作医疗是新生事物,大队推行较早,发展较快,卫生室也十分红火。中草药加土单验方,一把草一根针,一般疾病不出村。赤脚医生王孟山和周吉学、栗金英勤奋好学,认真负责,服务热情,深受本大队和周边大队群众欢迎。1980年村卫生室取代了原大队卫生室,周义平任村医。

  东风布氏杆菌病治疗点 

  1969年之前,县上和公社引进了一批细毛羊,东风各生产队和大队试验场成群饲养。春天沙多风大,羊只大批死亡。由于人们清理处置不当,造成了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染病者肝脾肿大,关节肿痛,多汗无力,生产生活直接受到严重影响。惠民地区防疫站于1970年春在东风大队设立了以孙杰大夫为主的布病治疗点,承担了东风及周边十余个村四十多名患者的疫病治疗。病员驻点,免费接受四环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疫苗注射等方法的医治,多数患者一个疗程(60天)即可痊愈。后来治疗点转移到了老鸦大队。一年后,东风大队及周边村庄的布氏杆菌病被彻底消灭。

  东风大队青年篮球队

  东风大队青年篮球队成立于1975年9月。领队是当时的革委会副主任王孝君,队员由栗庆田、彭东亮、戴永义、王云起、李清瑞、戴永顺、杨良文、王进喜、任东洋等。有些队员不固定,但多数队员经常参加训练和外出比赛活动。每年秋后,篮球队与周边大队的赛事有序展开。友谊比赛的结果是与老鸦大队比赛负多胜少,与其他大队比赛则百战百胜。

  东风大队文艺宣传队

  东风大队文艺宣传队成立于1977年,由李清瑞、戴永义、徐福元、田爱华、夏向青、文行凤、杨良存、国爱英等人组成。规模不大却十分活跃。经常编演一些紧贴形势的小节目,成立之后,曾经演出过吕剧《三定桩》、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智斗》片段等。

  东风大队的春节团拜:文化大革命后期,围绕移风易俗,东风大队开展了春节团拜活动:每年正月初一五更时分吃完饺子,全村社员群众齐聚实验场大队办公室门前空地,人们不分居住村落,不分生产队别,聚到一起或招手致意,或握手问候,热情洋溢,其乐融融。团拜开始,首先是大队领导简短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部署安排新一年的任务,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有时还给先进个人发奖品,或者一张铁锨,或者脸盆毛巾;接着始全体乡亲列队抱拳拱手依次鞠躬致意,新年互拜;最后由大队文艺宣传队节目演出,多以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选段的演唱来结束团拜。这种团拜活动延续到了1979年。

  关于坨庙的其他传说

  一说灵异现象。坨庙遗址附近有农户居住,多个村民曾先后多次夜晚发现过地上跑动的白家兔,每次都追捕不到。

  一说奇怪现象。坨庙遗址旁居住的张姓村民1978年挖猪圈时,发现并挖出了早先建庙所剩余的大方砖和石灰膏,由于数量不多且年代久远,他便将那些方砖用来砌了猪圈。猪圈养的猪总是是体弱多病,长到70至80斤就死去。他觉得这庙里的东西用到自己家不吉利,于是就把猪圈填平了。

  东风村会相面的袁光环

  袁老先生为人仗义友善,敢讲真话,家境贫寒,贪杯好酒。据说1968年的一天,他酒后指着墙上林彪画像说:“你看他牙呲得像海狗一样,不像好人!”当时的林彪是领袖的接班人、副统帅。袁先生行为的严重后果是:他被打成反革命,被批斗、管制数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途中摔死在蒙古温杜尔汗后许久,袁先生才得以平反。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